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执行力跟不上认知,就是精神内耗
韩寒在《后会无期》电影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我们听过无数大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。”
就好像我们读过那么多书,接受过很好的教育,也没有成为想成为的人。
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“蔡格尼克效应”,意思就是未完成的事情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。
我们的想法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,却从未落实去做。当知行不合一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内耗。
01.
我们总为自己设想过很多模版,制定了很多计划,却还是没能做到想成为的那样。于是在这样的精神内耗下,会不断的质问自己,反复陷入自责。
在认知积累的幻想中原地踏步,却不知道行动和认知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。当距离越来越远时,可自己又无能为力,只能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日子里不断的思虑和犹疑。
想得太多,懂得太少,但行动力又无法匹配,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存在的普遍现象。
部门里有一位同事一直和我们说,她工作到某个阶段就不想做了,想自己独自创业开间烘焙工作室。这件事在从我进公司开始就一直在我们面前絮絮叨叨。
每当工作上遇到麻烦事或者方案被否决时,她就把她的这个宏大理想拿出来贴在办公桌上,仿佛在告诉所有人,她一定会做到。可是等了这么多年,却永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,一直停留在口头上,空喊口号。
一个人说梦想很简单,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。总之,我们也没见她在烘焙上有过什么卓越的成绩。市面上烘焙做得好的人这么多,她心里或许也明白,假如真的辞职去创业,可能面临的压力会更大。
可是一方面她又很想逃离公司这座牢笼,一方面又不想吃苦,最重要的是还想着赚更多的钱。就在盘算开店需要的门面、房租以及各种人工费时,她又打起了退堂鼓。
02.
于是,她一边计划着一边又觉得麻烦,就这样一直想着,想了好几年,一直在纠结的边缘徘徊。她也曾看着别人跳槽到更好的地方去了,可唯独自己却不敢轻举妄动。
隔壁部门的同事辞职后加盟的小吃店生意做得很红火,别人想让她一起下海,也给她分享了许多经营店面的理念,但她还是犹豫不决,想这想那的一直在起点犹豫不前,虽然也做了许多功课,问了家人的意见,但最终还是让这件事情作罢,没有往后推进。
很多人在生活中其实都会出现这样的状态,往往执行力永远跟不上认知。最怕的就是你见识打开了,可努力又跟不上,只会在那里讲空话。
那位加盟小吃店的同事就不一样,她敢想敢做,不给自己有任何内耗的机会。我们觉得她的执行力和认知在同一条线上,最后才能把事情做成功。
03.
我们很多人的焦虑都来源于执行力不足,卷又卷不动,躺又躺不平,明知道在工作上提升技能,拓展人脉,才能让事业更上一层楼,却依旧无法改变自己。
下班后依然追剧刷手机,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错失很多机会,正是因为这样,就更容易焦虑来。一边痛恨自己无所作为,一边继续摆烂。
就如我那位一直想做烘焙的同事,她远没有那位离职创业同事的刻苦卖力。当人家在店里忙里忙外时,她还在刷手机。
想起《山月记》中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,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,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,故又不肯庸庸碌碌,与瓦砾为伍。”
所以我们才会让自己的天平两端出现不平衡,觉得自己不该待在这方小天地,应该去找更大的舞台。可是能力又与梦想不匹配,这样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,一边抱怨一边随波逐流。
04.
知识带来的价值应该是如何去运用,那些飘在空中的认知才会变成脚下的路。
当认知与行动双向奔赴时,才会解决内耗的根本。我有一段时间也是如此,每天规定自己要刷会计的题,可总是很难做到。又害怕考试成绩达不到,所以不断的在精神内耗。
于是后来就给自己定了个闹钟,晚上八点半以后一定要刷题,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习惯了。
当我们的执行力和认知匹配时,心情就会放松许多,哪怕最后结果在意料之外,最起码你已经做过努力了。
一个人真正的勇气不是恐惧,而是带着恐惧前行,许多事情也不是准备好了才开始的,而是在行动中会逐渐清晰。
希望我们都能有跨出第一步的勇气,成为理想中的自己。
本文由粉丝【芝芙】投稿,授权【南楼邻友圈】发布。
【南楼邻友圈】观点:当个体的认知水平远超其实际执行力时,会产生显著的精神内耗。这种内耗源于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差距,导致个体陷入过度思考、自我怀疑、焦虑等负面情绪循环,浪费时间和精力,影响情绪与心理健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