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捷导航
查看: 321|回复: 0

[资讯] “捡秋”走红的文旅启示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2

主题

0

回帖

112

积分

注册会员

积分
112
发表于 2025-10-27 08:34:1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
×
修改字体大小 15px
10px 30px

国庆、中秋假期,一名游客带家人驾车前往内蒙古旅游,看到路边田间有许多机械化收割后遗落的土豆,问老乡能不能捡,老乡不仅慷慨同意,还大方地送了他装土豆的大口袋,不一会他就捡了许多土豆。这段“捡秋”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引发关注和热议,网友表示这仿佛“大草原上的赶海”。


“捡秋”,又称“拾秋”,原本是指秋收后在田地里捡拾遗落的果实,避免浪费。而今,这一行为有了新的内涵,成为融合旅行与教育、亲近自然且可以全家参与的游玩新形式。在“捡秋”中感受丰收的喜悦,在大自然中体味别样的假日,一场旅行也能借此成为一堂没有围墙的自然课。


从教育角度看,“捡秋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学思路:把课堂搬到田间,让孩子们不再隔着屏幕认识世界,而是亲手触摸大地,观察并感受作物的生长,以接地气的方式体验生活。


从旅游发展角度来看,“捡秋”代表着一种“全家动员、贴近自然”的旅行潮流:一家人共同配合找土豆、挖土豆、装土豆……这样的旅行记忆,远比千篇一律的景区合影更令人印象深刻。“捡秋”走红,还能推动本土农业资源和相关品牌为更多人所知,提升品牌影响力。


也要注意,应“捡”之有度,适度、文明地体验“捡秋”。游客可事先做好规划,确保出行安全;捡拾前要征得农户同意,不能只顾体验而采摘新鲜果实、损坏农作物、遗留垃圾。当前,一些地方发布“官方指导路线”,规范“捡秋”行为、保障参与乐趣,值得借鉴。


从参观良种育繁到体验“采蘑菇”“抓大鹅”等农家乐式游玩,从农业体验到工业旅游……广阔的大地蕴藏着发展特色文旅的无限可能,关键在于能否敏锐捕捉需求,让“泼天的流量”转化为“长久的热度”。把农特产品的品牌擦得更亮,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之路将会走得更宽广。


“捡秋”,捡起的是快乐也是情怀。期待更多地方把“走红”变“长红”,让游客体验到怡人的自然风景、暖胃的特色美食、多彩的民俗文化。


(摘编自《内蒙古日报》,原题为《“捡秋”背后的文旅密码》)

微信扫一扫,阅读更方便^_^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手机版预览|手机版|南楼邻友圈 ( 京ICP备2025124479号-1 ) 劰载中...|网站地图

GMT+8, 2025-11-7 20:22 , Processed in 0.242221 second(s), 26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d On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