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儿晚饭连馒头都不吃,非要吃面包,让我很生气:吃得太饱,不晓得饿的滋味!
昨天回家迟了一些,老公和女儿已经吃了晚饭。得知女儿连馒头都不吃,非要吃面包时,我明确告诉她:
正餐必须吃主食。
今天吃早饭时,我用小葱鸡蛋炒的馒头丁,让女儿看:“你闻一闻,金黄色的馒头丁是香香的,再闻闻那块面包,都有苦味。
馒头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,只用了酵母。而面包是外国人发明的,加了无数添加剂。你看看面包的包装上,四五行的添加剂。”
之所以如此“大题小做”,是因为我发现,现在的孩子们都太乐于享受了,从嘴巴到身体,都在放纵自己。
这让我想到了“饿鼠效应”,我们现在,正在养的是一批每天吃的过饱的“小老鼠”,不信,你看!
美国科学家麦凯曾做过这样的实验:
他同时养了两组小老鼠,A组鼠宝宝每天吃得饱饱,B组鼠宝宝只吃A组鼠宝宝饭量的60%。结果让人大跌眼睛:
长期饱食的A组鼠宝宝行动迟缓、寿命短暂,而适度饥饿的B组鼠宝宝却活力充沛、寿命翻倍。
这一现象被称为“饿鼠效应”。
你发现没,我们养孩子想养成“别人家孩子”,就要用“饿鼠效应”了!
我们过度满足的孩子,孩子容易丧失内驱力,而适度的“饥饿感”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成长潜能。
如今,太多父母正陷入“饱鼠式育儿”的陷阱:想吃啥就吃啥,啥也不用做,写作业就行,最终养出脆弱、依赖、缺乏责任感的“空心孩子”。
我在一所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工作十年,从去年开始,发现这届学生拿零食的现象非常严重,而且都是那种享乐型食品。
养这么一群天天光知道吃的“鼠宝宝”,将来能做啥?如何运用用“饿鼠效应”来养育我们的娃儿?
一、物质“饿”:欲望的节制,才是真正的富养
一位母亲从小对儿子有求必应:最新款球鞋、限量版玩具、高价培训班……结果孩子高中时沉迷奢侈品,甚至因父亲买不起名牌手机而当众羞辱他。
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便难以逆转,过度满足只会让欲望无限膨胀。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棘轮效应”。
俗话说: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从小孩子要啥东西,不能都满足他,父母也要学会对孩子说“不”,这样的孩子有更好的抗挫折能力,会思考自己如何解决问题。
戴尔·卡耐基曾说:“为了孩子将来能从容生活,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。”
父母要帮助孩子区分“需要”与“想要”:生活必需品无条件满足,非必需品需通过劳动换取或者延迟满足。
一位父亲面对女儿买玩具的要求时回答:“如果一周后你还想要,我们再讨论。”结果90%的需求自然消退。
我面对女儿的各种要求,口头禅是“我知道了。”女儿的一些要求,最后连她自己也都忘了。
以后你也可以试试这四个字“我知道了”,不说答应,也不说不答应,经常晾一晾孩子,她的无理要求也会少很多。
二、能力“饿”:放手,是最高级的托举
看过这样一件事,15岁男孩晨晨从小被父母包办一切,连煮泡面都不会。
父母离婚后,他因生活无法自理被外婆接走,却因沉迷游戏被饭店解雇,最终沦为“社会巨婴”。
蒙台梭利指出:“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,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察周围的一切。”
我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:孩子能够干啥就让他干啥。父母学会放手,是对孩子最好的成全。
比如孩子在学校忘了拿书拿本,不要着急给他送。让他体验下心急的感觉,让他想办法向同学求助,向老师解释。这样,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高。
连网红校长唐江澎都说:“好的教育,是让孩子在独立中养成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
父母的庇护能暂时遮挡风雨,却也会扼杀孩子长出翅膀的可能。
三、精神“饿”:自律的种子,需用挫折浇灌
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:7-12岁是培养“勤奋感”的关键期,成功体验塑造自信,失败经历则导致自卑。
如何让孩子积累成功体验?做家务就是很好的切入点。
李玫瑾教授也提出:“家务劳动是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第一课。”
例如,想培养孩子跑步习惯,先从每天5分钟开始,每周增加2分钟,同时配合奖励机制强化。 这也是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好途径。
有心的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故意设置“可控困境”。
一位父亲带儿子徒步时故意“迷路”,引导孩子通过地图和问路找到了出口。孩子激动地在日记本写下:“原来我比想象中更强大!”
如同自然现象一样,没有经历过破茧的痛楚,蝴蝶永远学不会飞翔。
写在最后:
“饿鼠效应”的本质,是用适度的匮乏唤醒生命的张力。
正如哲学家卢梭所言:“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?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。”
最好的教育,从不是填满孩子的行囊,而是教会他们自己寻找星辰大海的方向。